移至主內容
首頁 > 專業文章 >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Date:2025/04/18
Tag:
仔豬,Firmicutes,Bacteroidetes,主導菌門,Fusobacteria,Proteobacteria,哺乳期,離乳
piglet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所有年齡的仔豬中,Firmicutes與Bacteroidetes始終為主導菌門;Fusobacteria與Proteobacteria則在哺乳期相對豐富,但會在離乳後逐漸減少。

腸道微生物群的建立與演化

新生仔豬的腸道最初由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屬於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與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屬於厚壁菌門 Firmicutes)進行定殖。

這些菌株消耗氧氣後,為專性厭氧菌如擬桿菌屬 Bacteroides、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與Firmicutes其他菌群提供無氧環境,使其逐步定殖。

在所有年齡的仔豬中,Firmicutes與Bacteroidetes始終為主導菌門;Fusobacteria與Proteobacteria則在哺乳期相對豐富,但會在離乳後逐漸減少。 Prevotella屬(可分解植物纖維)在離乳後的3個月內仍為主導菌群之一。

無菌仔豬的研究顯示,缺乏微生物會嚴重影響:

  • 腸道屏障功能的發展
  • 黏膜免疫系統的成熟與反應能力
    例如:無菌豬小腸中的上皮T細胞數量,僅為常規豬的三分之一。

腸道菌叢的早期變動,如來自母體、環境或飼料的菌源暴露、甚至早期抗生素使用,都會深遠影響免疫發育。

腸道上皮屏障的建立與變化

腸上皮屏障與腸道微生物群在出生後共同發展。腸道作為第一道屏障,負責養分吸收與病原防禦。初期食物與細菌抗原的通過,有助於教育腸道免疫系統,促進免疫耐受性(Menard et al., 2010)。實驗證明,完整蛋白質(相較於單純胺基酸混合物)對免疫系統成熟更具關鍵影響(Menezes et al., 2003)。

新生仔豬腸道吸收特性:初乳攝取後24小時內,大量蛋白質能通過腸道黏膜被吸收入血接著進入「腸道關閉(closure)」階段,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不再通過(Westrom et al., 1984)3~4週齡仍可有限吸收小分子(如分子量766–1338 Da的PEG模型物質),但速率僅為出生時的十分之一。此外,少量細菌穿透腸黏膜,有助於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的發展與免疫耐受建立。

picture

離乳後的改變可分為兩階段:

時期 生理變化
🟥 急性期(0–5天) 離乳厭食 → 腸絨毛縮短、跨細胞通透性下降、旁細胞通透性上升(特別在空腸與迴腸),引發暫時性發炎反應
🟧 恢復期(第6天後 絨毛與腺窩逐漸恢復,屏障功能重建,伴隨促炎細胞激素回穩

若腸道通透性長期上升 → 抗原、毒素、病原穿透 → 誘發免疫反應 → 減少飼料攝取與日增重,同時提升營養需求以供應免疫反應(Solano-Aguilar et al., 2001)

首頁 > 專業文章 >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Date:2025/04/18
Tag:
仔豬,Firmicutes,Bacteroidetes,主導菌門,Fusobacteria,Proteobacteria,哺乳期,離乳
piglet
小豬出生後腸道微生物與屏障的變化

所有年齡的仔豬中,Firmicutes與Bacteroidetes始終為主導菌門;Fusobacteria與Proteobacteria則在哺乳期相對豐富,但會在離乳後逐漸減少。

腸道微生物群的建立與演化

新生仔豬的腸道最初由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Escherichia,屬於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與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屬於厚壁菌門 Firmicutes)進行定殖。

這些菌株消耗氧氣後,為專性厭氧菌如擬桿菌屬 Bacteroides、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與Firmicutes其他菌群提供無氧環境,使其逐步定殖。

在所有年齡的仔豬中,Firmicutes與Bacteroidetes始終為主導菌門;Fusobacteria與Proteobacteria則在哺乳期相對豐富,但會在離乳後逐漸減少。 Prevotella屬(可分解植物纖維)在離乳後的3個月內仍為主導菌群之一。

無菌仔豬的研究顯示,缺乏微生物會嚴重影響:

  • 腸道屏障功能的發展
  • 黏膜免疫系統的成熟與反應能力
    例如:無菌豬小腸中的上皮T細胞數量,僅為常規豬的三分之一。

腸道菌叢的早期變動,如來自母體、環境或飼料的菌源暴露、甚至早期抗生素使用,都會深遠影響免疫發育。

腸道上皮屏障的建立與變化

腸上皮屏障與腸道微生物群在出生後共同發展。腸道作為第一道屏障,負責養分吸收與病原防禦。初期食物與細菌抗原的通過,有助於教育腸道免疫系統,促進免疫耐受性(Menard et al., 2010)。實驗證明,完整蛋白質(相較於單純胺基酸混合物)對免疫系統成熟更具關鍵影響(Menezes et al., 2003)。

新生仔豬腸道吸收特性:初乳攝取後24小時內,大量蛋白質能通過腸道黏膜被吸收入血接著進入「腸道關閉(closure)」階段,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不再通過(Westrom et al., 1984)3~4週齡仍可有限吸收小分子(如分子量766–1338 Da的PEG模型物質),但速率僅為出生時的十分之一。此外,少量細菌穿透腸黏膜,有助於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的發展與免疫耐受建立。

picture

離乳後的改變可分為兩階段:

時期 生理變化
🟥 急性期(0–5天) 離乳厭食 → 腸絨毛縮短、跨細胞通透性下降、旁細胞通透性上升(特別在空腸與迴腸),引發暫時性發炎反應
🟧 恢復期(第6天後 絨毛與腺窩逐漸恢復,屏障功能重建,伴隨促炎細胞激素回穩

若腸道通透性長期上升 → 抗原、毒素、病原穿透 → 誘發免疫反應 → 減少飼料攝取與日增重,同時提升營養需求以供應免疫反應(Solano-Aguilar et al.,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