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首頁 > 專業文章 > 養豬日糧中的常見穀物
養豬日糧中的常見穀物
Date:2024/07/22
Tag:
玉米﹑大麥﹑精米﹑碎米﹑高粱﹑小麥﹑麵包料﹑豬
pig-feed-main

豬屬於雜食性動物,通常能夠消耗各種不同的飼料成分。然而,大多數商業飼養豬隻所使用的日糧在組成上相對簡單,主要包括1~2種穀物來源,1~2種蛋白質來源,及維生素和礦物質。自從1948年發現鈷胺素(維生素B12)及隨後可以合成維生素B12(McDowell,2013)以來,僅依靠植物成分、礦物質和合成維生素就可以制定豬隻的飼料配方。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的記錄顯示,只要豬隻使用玉米-豆粕日糧並且添加足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可以讓豬隻達到滿意的生長性能(Cromwell,2000)。因此玉米-豆粕日糧的應用便迅速蔓延至世界許多國家,這種原料組合成為美洲、亞洲、中歐和南歐許多國家豬隻飼料的主要首選。而世界某些地區因氣候條件不利於玉米的生產,因此選擇使用小麥、大麥、黑小麥、高粱和黑麥等穀物與豆粕或其他蛋白質來源組合使用。

由於過去50年來大豆生產迅速增長,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可以使用豆粕作為主要的粗蛋白(CP)和胺基酸(AA)來源,豆粕需求的增加也讓大豆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農作物(Goldsmith,2008)。儘管穀物-豆粕飼料具有有利的營養價值,豬隻日糧仍會使用其他飼料原料。主要原因是食品工業和其他工業產生的副產品可以降低豬隻飼料的成本(Zijlstra和Beltranena,2013;Woyengo等,2014)。

大麥

大麥主要在歐洲、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種植,用於製麥或飼養牲畜。全球總產量約為每年1.4億噸(Statista,2015),在產量上排在玉米、水稻和小麥之後。與玉米相比,大麥的胺基酸和纖維濃度更高,而澱粉濃度較低,但大麥的澱粉和胺基酸消化率低於小麥和玉米(Stein等,2001;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a)。大多數必需胺基酸的標準迴腸消化率(SID)在70%到80%之間(Spindler等,2014)。

大麥纖維成分包含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因此比小麥和玉米纖維更易發酵(Bach Knudsen,1997)。由於大麥中的纖維濃度高於大多數其他穀物,其消化能和代謝能濃度低於大多數其他穀物。然而,大麥中纖維濃度存在顯著變異,通常纖維濃度越高,消化能越低(Fairbairn等,1999)。

大麥可應用於所有階段的豬。研究表明大麥可以替代高粱(Goodband和Hines,1988)或小麥(Yin等,2001;Nasir等,2015)而不影響生長性能,但如果餵飼大麥而不是玉米,平均日增重(ADG)可能會提高(Medel等,1999;Yin等,2001)。然而,如果將大麥研磨至635微米而不是768微米,離乳仔豬的性能會有所提高(Goodband和Hines,1988),而餵飼微粒化大麥或熱處理大麥的豬比餵飼生大麥的豬表現更好(Medel等,2000,2002)。研究表明,在離乳豬的飼料中加入大麥可能會減少下痢的發生,這可能是由於大麥中的β-葡聚糖具有益生元效應,從而降低結腸pH值(Paulicks等,2000;Montagne等,2003;O’Connell等,2005)。餵飼大麥的豬在小腸中乳酸桿菌與腸杆菌科的比率增加,顯示腸道菌群的有利轉變(Weiss等,2016)。

豬隻在生長或育肥階段餵飼以大麥為基礎的日糧,其生長性能與餵飼小麥或玉米為基礎日糧的豬沒有差異(Yin等,2001),但也有報導指出豬隻餵飼大麥日糧(與玉米日糧相比)其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會降低(Carr等,2005;Kim等,2014)。

玉米

玉米是商業豬日糧中最常使用的穀物,全球產量超過10億噸,比任何其他穀物的產量都高(Statista,2015)。玉米含有高澱粉和低纖維成分,對於豬隻來說是非常容易消化的友善穀物。玉米的乾物質表觀全腸道消化率接近90%(Rojas和Stein,2015b)。玉米澱粉的表觀全腸道消化率介於90%~96%,並且可以通過減少顆粒大小來提高(Rojas和Stein,2015b)。玉米的粗蛋白含量為7%~9%,與其他穀物相比較低,但玉米中大多數必需胺基酸的SID略高於大麥和高粱,與小麥相當(Pedersen等,2007a,b;Cervantes-Pahm等,2014b)。玉米的總膳食纖維濃度低於10%,主要由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組成(Bach Knudsen,1997;Jaworski等,2015)。

玉米含有約2.5克/公斤的磷,但至少三分之二的磷被植酸鹽結合,因此玉米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只有25%~35%(Almeida和Stein,2010,2012)。然而,如果在基於玉米的飼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磷的消化率將提高到45%~60%(Almeida和Stein,2010,2012)。

除了小豬離乳後的2-3週外,玉米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成分餵飼所有階段的豬隻,豬隻餵飼以玉米為基礎的日糧,通常其生長性能優於其他穀物的日糧。因此,生長肥育豬的飼料對於玉米的使用幾乎沒有限制,但是懷孕母豬的飼料建議添加纖維性原料來避免便秘。如果將玉米粒徑粉碎至500微米以下,玉米的能量消化率將提高(Wondra等,1995;Rojas和Stein,2015b),並且可以在不影響離乳或生長肥育豬生長性能的情況下減少飼料中的脂肪添加量(Rojas和Stein,2016;Rojas等,2016)。

精米和碎米

水稻(Ori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穀物中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於玉米(Singh等,2013a),全球每年稻穀產量約為7.5億噸(Statista,2015)。與作為飼料或燃料乙醇生產的玉米不同,水稻主要用於人類食用,是全球人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然而,由於價格相對較高和供應有限,水稻在豬飼料中的使用受到限制(Vicente等,2009)。因此,除非水稻質量不符合人類食用標準,否則通常不會用於飼料。但不符合人類食用標準的精白米是豬飼料中的優秀能量來源。

在碾米過程中,一些稻米可能會破碎,長度小於原始長度25%的米粒不能作為精白米出售,這些米粒有時會被用於動物飼料行業,稱為碎米或釀酒米(USA Rice Federation,2011)。然而,精白米和碎米之間在營養價值上沒有差異。精白米僅含有約1%的總膳食纖維,遠低於所有其他穀物,但其澱粉濃度高於其他穀物(Cervantes-Pahm等,2014a)。由於抗性澱粉濃度低,精白米的澱粉消化率也高於其他穀物(Cervantes-Pahm等,2014a;Solà-Oriol等,2014)。精白米和碎米中的胺基酸SID在90%~98%,這高於大多數穀物(Brestenský等,2013;Cervantes-Pahm等,2014b;Casas等,2015)。精白米的代謝能量濃度與去殼大麥相似,且高於玉米、小麥和高粱(Cervantes-Pahm等,2014a)。精白米的磷和植酸濃度低,但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約為75%(Casas和Stein,2015)。

由於成本較高的關係,碎米和精白米通常不會使用於生長肥育豬或種豬的飼料。然而,因為低纖維濃度被認為可以減少腸道病原體的基質,因此離乳仔豬日糧中使用碎米可能會減少仔豬的腸道疾病(Pluske等,1996;Che等,2012)。研究證實,離乳仔豬餵飼精白米或碎米為基礎的日糧,其飼料採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高於餵飼玉米日糧的豬隻(Pluske等,2003;Mateos等,2007)。

高粱

高粱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種植,全球總產量接近6000萬噸(Deb等,2004)。高粱既用於人類消費,也用於動物飼料。高粱的澱粉和胺基酸濃度高於玉米和小麥,但脂質濃度略低於玉米(Jaworski等,2015)。與小麥和玉米相比,高粱澱粉的消化率較低(Cervantes-Pahm等,2014b),其血糖指數也較低(Prasad等,2014)。高粱的總膳食纖維濃度與玉米相當,主要由纖維素和阿拉伯木聚糖組成(Jaworski等,2015)。然而,高粱的纖維與蛋白質結合得更緊密(Bach-Knudsen和Munck,1985),這可能是高粱的胺基酸SID略低於小麥和玉米的原因(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

高粱中的單寧濃度對胺基酸SID有負面影響(Jansman等,1993),但單寧濃度需超過1%才會對胺基酸SID產生負面影響(Mariscal-Landín等,2004)。高粱的磷濃度接近玉米,但與大多數穀物一樣,大部分磷與植酸鹽結合,因此高粱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相對較低。然而,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以提高磷的消化率(Cervantes等,2011)。高粱的總能量濃度與小麥和玉米相似,消化能和代謝能的濃度也相似(Cervantes-Pahm等,2014a;Bolarinwa和Adeola,2016)。然而,可以通過將高粱研磨成細顆粒來提高其代謝能(Owsley等,1981)。

與玉米和小麥一樣,高粱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成分餵養豬,不會降低離乳或生長肥育豬的生長性能(Hongtrakul等,1998;Shelton等,2004;Benz等,2011)。然而,如果在泌乳期母豬的飼料中用高粱替代玉米,飼料採食量和仔豬體重增重會略有減少,但隨後的繁殖性能不受影響。總體而言,玉米、小麥和高粱之間在飼養價值上差異不大,最近估計高粱相對於玉米的飼養價值為98-99%(Tokach等,2012)。

小麥

小麥是世界上產量第三的穀物,全球產量約為7.15億噸(Statista,2015)。在大多數國家,小麥主要用於人類消費,但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一些北歐國家,小麥也作為飼料所用。

最近關於小麥應用於豬飼料中的評價(Kim等,2005;Rosenfelder等,2013)表明,一般來說,小麥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飼養豬隻,使用小麥的限制很少。小麥中的胺基酸濃度高於玉米和水稻,但會因品種和生長條件而異(Zijlstra等,1999)。然而,小麥中的澱粉和纖維濃度與玉米相近(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Jaworski等,2015)。與玉米相同,小麥中的大部分纖維由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組成,但小麥的膳食纖維總體發酵性高於高粱和玉米(Jaworski等,2015)。

離胺酸是小麥中第一限制性胺基酸(Pichardo等,2003),小麥中的胺基酸SID通常高於大麥和高粱,接近玉米(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Rosenfelder等,2015)。小麥中的磷濃度略高於其他穀物,由於內在植酸酶的存在,小麥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高於其他穀物(NRC,2012)。

小麥中的能量相對容易消化,消化能和代謝能的濃度通常接近玉米(NRC,2012)。然而,由於生長條件和品種之間的差異,能量消化率也有所不同(Zijlstra等,1999;Kim等,2005),一般來說,纖維濃度越高,能量消化率越低。

玉米副產物

玉米經過濕磨、乾磨或乾碾過程來生產乙醇或人類食品 (NRC, 2012;Rojas et al., 2013)。濕磨工業的主要副產品包括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蛋白飼料。玉米蛋白粉是一種高蛋白成分,主要用於反芻動物的飼料,但對單胃動物來說,蛋白質質量相對較差 (Almeida et al., 2011)。然而,由於玉米蛋白粉中的纖維含量低 (Jaworski et al., 2015),其代謝能濃度高於其他玉米副產品 (Ji et al., 2012;Rojas et al., 2013),並且玉米胚芽粕中胺基酸的標準迴腸消化率 (SID) 高於玉米 (Almeida et al., 2011;Ji et al., 2012)。

玉米胚芽粕纖維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低於玉米蛋白粉,因此玉米胚芽粕的代謝能低於玉米蛋白粉 (Rojas et al., 2013)。然而,玉米胚芽粕常用於懷孕母豬的日糧中,但與其他成分不同的是,懷孕母豬所攝取的玉米胚芽代謝能濃度低於生長豬 (Lowell et al., 2015)。

玉米蛋白飼料包含濕磨工業中的多種產品,因此其營養成分變異性大於其他玉米副產品。粗蛋白含量通常在20%~24%,但纖維含量相對較高,其代謝能可與玉米胚芽粕相媲美 (Rojas et al., 2013)。

除了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蛋白飼料,濕磨工業的其他副產品還包括高油玉米胚芽、液態玉米萃取物和玉米麩 (Anderson et al., 2012;Liu et al., 2014a)。然而,這些副產品的產量較小,因此這些成分僅在當地市場銷售。

玉米乾磨工業的主要副產品是玉米粗粉,其澱粉含量高於大多數其他玉米副產品,但纖維和蛋白質含量較低 (Almeida et al., 2011)。因此,玉米粗粉可以作為豬飼料中的玉米替代品,且其營養消化率和代謝能濃度與玉米相當 (Almeida et al., 2011;Rojas et al., 2013)。

玉米乾碾工業主要用於生產乙醇,其副產品包括玉米酒糟 (DDGS),其澱粉含量低,但纖維含量與玉米胚芽粕相當。脂肪含量可能因溶解前去脂程度而異,從低於5%到高於10%不等 (Anderson et al., 2012)。玉米酒糟中大多數胺基酸的消化率低於玉米,而離胺酸的消化率有時可能較低,這是由於發酵或乾燥過程中的熱損傷所致 (Pahm et al., 2008;Kim et al., 2012)。玉米酒糟中的代謝能濃度據報告與玉米相似 (Pedersen et al., 2007b;Stein et al., 2009;Stein and Shurson, 2009),而且像許多飼料成分一樣,如果粒徑減小,代謝能則會增加 (Liu et al., 2012)。

玉米乾碾工業的其他副產品包括高蛋白乾酒糟和低脂玉米胚芽 (Widmer et al., 2007;Kim et al., 2009;Adeola and Ragland, 2012),但這些成分的供應量通常較低。玉米麩可能在濕磨和乾碾工業中生產,但在豬飼料中的使用一般較少 (Liu et al., 2014a)。

玉米副產品的蛋白質質量與豬隻的需求量相比略顯不足,因為離胺酸和色胺酸的濃度較低,但當與大豆粕和結晶型離胺酸與色胺酸結合使用時,可以製作平衡的日糧。玉米副產品中的纖維主要由纖維素和阿拉伯木聚醣組成 (Jaworski et al., 2015),玉米副產品中纖維的總消化率低於50% (Urriola et al., 2010)。許多玉米副產品中胺基酸的消化率通常低於玉米 (Almeida et al., 2011;Stein and Shurson, 2009)。

玉米副產品中的脂質消化率低於萃取的玉米油,通常在50%~75% (Kil et al., 2010;Kim et al., 2013),因此一些高脂玉米副產品的代謝能不如預期高 (Widmer et al., 2007;Liu et al., 2014a)。此外,減少DDGS中的脂肪並不總是減少代謝能 (Kerr et al., 2013),這可能是由於DDGS中的脂質消化率相對較低的結果。

儘管所有玉米副產品的鈣含量偏低 (Gonzalez-Vega et al., 2015;NRC, 2012),但磷含量相對較高。大多數玉米中的磷以植酸鹽形式存在,因此其消化率通常低於35% (Almeida and Stein, 2010, 2012;NRC, 2012;Rojas et al., 2013)。然而,發酵或水浸泡會釋放出大部分植酸鹽中的磷,因此濕磨工業和經發酵的DDGS其磷消化率在55%~80% (Almeida and Stein, 2010, 2012;Rojas et al., 2013;Widmer et al., 2007)。

麵包料

麵包料(Bakery meal)是食品工業的副產品,由無法銷售的麵包、餅乾、麵團、麵粉、蛋糕和其他產品組成 (Slominski et al., 2004)。由於產品組合的不同,麵包料的化學成分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脂肪含量範圍為4~12% (Arosemena et al., 1995;Slominski et al., 2004;見表11和表12)。

平均來說,麵包餐含有約12%的粗蛋白 (CP)、8%的脂肪、35~40%的澱粉和7~17%的中性洗滌纖維 (NDF) (Arosemena et al., 1995;Slominski et al., 2004;Almeida et al., 2011)。鈣的濃度低於0.20%,而磷的濃度約為0.50% (Arosemena et al., 1995;Almeida et al., 2011;Rojas et al., 2013)。麵包料中的大多數磷不是以植酸鹽形式存在,這可能是由於產品中小麥含量高以及在加工過程中進行了熱處理的結果 (Rojas et al., 2013)。大多數胺基酸 (AA) 在麵包料中的標準迴腸消化率 (SID) 為70%~80%,與一些玉米副產品如玉米酒糟 (DDGS)、玉米胚芽粕和玉米粗粉料相似 (Almeida et al., 2011;Casas et al., 2015)。

然而,離胺酸的消化率低於其他胺基酸,這最有可能是由於加工過程中的過熱所致 (Almeida et al., 2011)。麵包料中的代謝能 (ME) 濃度低於玉米,但接近於玉米粗粉料 (Rojas et al., 2013)。麵包料中的標準總腸道可消化磷 (STTD) 如果不使用植酸酶則報告為58%,如果在日糧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則為64% (Rojas et al., 2013)。

目前沒有任何研究報告顯示,豬飼料中可以添加多少麵包料,但由於其糖和脂肪濃度相對較高,麵包料通常是豬容易接受和消化的。使用麵包料配製日糧的最大挑戰是產品組成的變異性,以及相對較低的標準迴腸離胺酸消化率。

首頁 > 專業文章 > 養豬日糧中的常見穀物
養豬日糧中的常見穀物
Date:2024/07/22
Tag:
玉米﹑大麥﹑精米﹑碎米﹑高粱﹑小麥﹑麵包料﹑豬
pig-feed-main

豬屬於雜食性動物,通常能夠消耗各種不同的飼料成分。然而,大多數商業飼養豬隻所使用的日糧在組成上相對簡單,主要包括1~2種穀物來源,1~2種蛋白質來源,及維生素和礦物質。自從1948年發現鈷胺素(維生素B12)及隨後可以合成維生素B12(McDowell,2013)以來,僅依靠植物成分、礦物質和合成維生素就可以制定豬隻的飼料配方。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的記錄顯示,只要豬隻使用玉米-豆粕日糧並且添加足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就可以讓豬隻達到滿意的生長性能(Cromwell,2000)。因此玉米-豆粕日糧的應用便迅速蔓延至世界許多國家,這種原料組合成為美洲、亞洲、中歐和南歐許多國家豬隻飼料的主要首選。而世界某些地區因氣候條件不利於玉米的生產,因此選擇使用小麥、大麥、黑小麥、高粱和黑麥等穀物與豆粕或其他蛋白質來源組合使用。

由於過去50年來大豆生產迅速增長,所以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可以使用豆粕作為主要的粗蛋白(CP)和胺基酸(AA)來源,豆粕需求的增加也讓大豆成為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農作物(Goldsmith,2008)。儘管穀物-豆粕飼料具有有利的營養價值,豬隻日糧仍會使用其他飼料原料。主要原因是食品工業和其他工業產生的副產品可以降低豬隻飼料的成本(Zijlstra和Beltranena,2013;Woyengo等,2014)。

大麥

大麥主要在歐洲、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種植,用於製麥或飼養牲畜。全球總產量約為每年1.4億噸(Statista,2015),在產量上排在玉米、水稻和小麥之後。與玉米相比,大麥的胺基酸和纖維濃度更高,而澱粉濃度較低,但大麥的澱粉和胺基酸消化率低於小麥和玉米(Stein等,2001;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a)。大多數必需胺基酸的標準迴腸消化率(SID)在70%到80%之間(Spindler等,2014)。

大麥纖維成分包含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因此比小麥和玉米纖維更易發酵(Bach Knudsen,1997)。由於大麥中的纖維濃度高於大多數其他穀物,其消化能和代謝能濃度低於大多數其他穀物。然而,大麥中纖維濃度存在顯著變異,通常纖維濃度越高,消化能越低(Fairbairn等,1999)。

大麥可應用於所有階段的豬。研究表明大麥可以替代高粱(Goodband和Hines,1988)或小麥(Yin等,2001;Nasir等,2015)而不影響生長性能,但如果餵飼大麥而不是玉米,平均日增重(ADG)可能會提高(Medel等,1999;Yin等,2001)。然而,如果將大麥研磨至635微米而不是768微米,離乳仔豬的性能會有所提高(Goodband和Hines,1988),而餵飼微粒化大麥或熱處理大麥的豬比餵飼生大麥的豬表現更好(Medel等,2000,2002)。研究表明,在離乳豬的飼料中加入大麥可能會減少下痢的發生,這可能是由於大麥中的β-葡聚糖具有益生元效應,從而降低結腸pH值(Paulicks等,2000;Montagne等,2003;O’Connell等,2005)。餵飼大麥的豬在小腸中乳酸桿菌與腸杆菌科的比率增加,顯示腸道菌群的有利轉變(Weiss等,2016)。

豬隻在生長或育肥階段餵飼以大麥為基礎的日糧,其生長性能與餵飼小麥或玉米為基礎日糧的豬沒有差異(Yin等,2001),但也有報導指出豬隻餵飼大麥日糧(與玉米日糧相比)其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會降低(Carr等,2005;Kim等,2014)。

玉米

玉米是商業豬日糧中最常使用的穀物,全球產量超過10億噸,比任何其他穀物的產量都高(Statista,2015)。玉米含有高澱粉和低纖維成分,對於豬隻來說是非常容易消化的友善穀物。玉米的乾物質表觀全腸道消化率接近90%(Rojas和Stein,2015b)。玉米澱粉的表觀全腸道消化率介於90%~96%,並且可以通過減少顆粒大小來提高(Rojas和Stein,2015b)。玉米的粗蛋白含量為7%~9%,與其他穀物相比較低,但玉米中大多數必需胺基酸的SID略高於大麥和高粱,與小麥相當(Pedersen等,2007a,b;Cervantes-Pahm等,2014b)。玉米的總膳食纖維濃度低於10%,主要由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組成(Bach Knudsen,1997;Jaworski等,2015)。

玉米含有約2.5克/公斤的磷,但至少三分之二的磷被植酸鹽結合,因此玉米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只有25%~35%(Almeida和Stein,2010,2012)。然而,如果在基於玉米的飼料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磷的消化率將提高到45%~60%(Almeida和Stein,2010,2012)。

除了小豬離乳後的2-3週外,玉米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成分餵飼所有階段的豬隻,豬隻餵飼以玉米為基礎的日糧,通常其生長性能優於其他穀物的日糧。因此,生長肥育豬的飼料對於玉米的使用幾乎沒有限制,但是懷孕母豬的飼料建議添加纖維性原料來避免便秘。如果將玉米粒徑粉碎至500微米以下,玉米的能量消化率將提高(Wondra等,1995;Rojas和Stein,2015b),並且可以在不影響離乳或生長肥育豬生長性能的情況下減少飼料中的脂肪添加量(Rojas和Stein,2016;Rojas等,2016)。

精米和碎米

水稻(Oriza 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在穀物中水稻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僅次於玉米(Singh等,2013a),全球每年稻穀產量約為7.5億噸(Statista,2015)。與作為飼料或燃料乙醇生產的玉米不同,水稻主要用於人類食用,是全球人類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然而,由於價格相對較高和供應有限,水稻在豬飼料中的使用受到限制(Vicente等,2009)。因此,除非水稻質量不符合人類食用標準,否則通常不會用於飼料。但不符合人類食用標準的精白米是豬飼料中的優秀能量來源。

在碾米過程中,一些稻米可能會破碎,長度小於原始長度25%的米粒不能作為精白米出售,這些米粒有時會被用於動物飼料行業,稱為碎米或釀酒米(USA Rice Federation,2011)。然而,精白米和碎米之間在營養價值上沒有差異。精白米僅含有約1%的總膳食纖維,遠低於所有其他穀物,但其澱粉濃度高於其他穀物(Cervantes-Pahm等,2014a)。由於抗性澱粉濃度低,精白米的澱粉消化率也高於其他穀物(Cervantes-Pahm等,2014a;Solà-Oriol等,2014)。精白米和碎米中的胺基酸SID在90%~98%,這高於大多數穀物(Brestenský等,2013;Cervantes-Pahm等,2014b;Casas等,2015)。精白米的代謝能量濃度與去殼大麥相似,且高於玉米、小麥和高粱(Cervantes-Pahm等,2014a)。精白米的磷和植酸濃度低,但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約為75%(Casas和Stein,2015)。

由於成本較高的關係,碎米和精白米通常不會使用於生長肥育豬或種豬的飼料。然而,因為低纖維濃度被認為可以減少腸道病原體的基質,因此離乳仔豬日糧中使用碎米可能會減少仔豬的腸道疾病(Pluske等,1996;Che等,2012)。研究證實,離乳仔豬餵飼精白米或碎米為基礎的日糧,其飼料採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高於餵飼玉米日糧的豬隻(Pluske等,2003;Mateos等,2007)。

高粱

高粱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種植,全球總產量接近6000萬噸(Deb等,2004)。高粱既用於人類消費,也用於動物飼料。高粱的澱粉和胺基酸濃度高於玉米和小麥,但脂質濃度略低於玉米(Jaworski等,2015)。與小麥和玉米相比,高粱澱粉的消化率較低(Cervantes-Pahm等,2014b),其血糖指數也較低(Prasad等,2014)。高粱的總膳食纖維濃度與玉米相當,主要由纖維素和阿拉伯木聚糖組成(Jaworski等,2015)。然而,高粱的纖維與蛋白質結合得更緊密(Bach-Knudsen和Munck,1985),這可能是高粱的胺基酸SID略低於小麥和玉米的原因(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

高粱中的單寧濃度對胺基酸SID有負面影響(Jansman等,1993),但單寧濃度需超過1%才會對胺基酸SID產生負面影響(Mariscal-Landín等,2004)。高粱的磷濃度接近玉米,但與大多數穀物一樣,大部分磷與植酸鹽結合,因此高粱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相對較低。然而,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可以提高磷的消化率(Cervantes等,2011)。高粱的總能量濃度與小麥和玉米相似,消化能和代謝能的濃度也相似(Cervantes-Pahm等,2014a;Bolarinwa和Adeola,2016)。然而,可以通過將高粱研磨成細顆粒來提高其代謝能(Owsley等,1981)。

與玉米和小麥一樣,高粱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成分餵養豬,不會降低離乳或生長肥育豬的生長性能(Hongtrakul等,1998;Shelton等,2004;Benz等,2011)。然而,如果在泌乳期母豬的飼料中用高粱替代玉米,飼料採食量和仔豬體重增重會略有減少,但隨後的繁殖性能不受影響。總體而言,玉米、小麥和高粱之間在飼養價值上差異不大,最近估計高粱相對於玉米的飼養價值為98-99%(Tokach等,2012)。

小麥

小麥是世界上產量第三的穀物,全球產量約為7.15億噸(Statista,2015)。在大多數國家,小麥主要用於人類消費,但在加拿大、澳大利亞和一些北歐國家,小麥也作為飼料所用。

最近關於小麥應用於豬飼料中的評價(Kim等,2005;Rosenfelder等,2013)表明,一般來說,小麥可以作為唯一的穀物飼養豬隻,使用小麥的限制很少。小麥中的胺基酸濃度高於玉米和水稻,但會因品種和生長條件而異(Zijlstra等,1999)。然而,小麥中的澱粉和纖維濃度與玉米相近(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Jaworski等,2015)。與玉米相同,小麥中的大部分纖維由阿拉伯木聚糖和纖維素組成,但小麥的膳食纖維總體發酵性高於高粱和玉米(Jaworski等,2015)。

離胺酸是小麥中第一限制性胺基酸(Pichardo等,2003),小麥中的胺基酸SID通常高於大麥和高粱,接近玉米(Pedersen等,2007a;Cervantes-Pahm等,2014b;Rosenfelder等,2015)。小麥中的磷濃度略高於其他穀物,由於內在植酸酶的存在,小麥中磷的標準全腸道消化率高於其他穀物(NRC,2012)。

小麥中的能量相對容易消化,消化能和代謝能的濃度通常接近玉米(NRC,2012)。然而,由於生長條件和品種之間的差異,能量消化率也有所不同(Zijlstra等,1999;Kim等,2005),一般來說,纖維濃度越高,能量消化率越低。

玉米副產物

玉米經過濕磨、乾磨或乾碾過程來生產乙醇或人類食品 (NRC, 2012;Rojas et al., 2013)。濕磨工業的主要副產品包括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蛋白飼料。玉米蛋白粉是一種高蛋白成分,主要用於反芻動物的飼料,但對單胃動物來說,蛋白質質量相對較差 (Almeida et al., 2011)。然而,由於玉米蛋白粉中的纖維含量低 (Jaworski et al., 2015),其代謝能濃度高於其他玉米副產品 (Ji et al., 2012;Rojas et al., 2013),並且玉米胚芽粕中胺基酸的標準迴腸消化率 (SID) 高於玉米 (Almeida et al., 2011;Ji et al., 2012)。

玉米胚芽粕纖維含量較高,蛋白質含量低於玉米蛋白粉,因此玉米胚芽粕的代謝能低於玉米蛋白粉 (Rojas et al., 2013)。然而,玉米胚芽粕常用於懷孕母豬的日糧中,但與其他成分不同的是,懷孕母豬所攝取的玉米胚芽代謝能濃度低於生長豬 (Lowell et al., 2015)。

玉米蛋白飼料包含濕磨工業中的多種產品,因此其營養成分變異性大於其他玉米副產品。粗蛋白含量通常在20%~24%,但纖維含量相對較高,其代謝能可與玉米胚芽粕相媲美 (Rojas et al., 2013)。

除了玉米蛋白粉、玉米胚芽粕和玉米蛋白飼料,濕磨工業的其他副產品還包括高油玉米胚芽、液態玉米萃取物和玉米麩 (Anderson et al., 2012;Liu et al., 2014a)。然而,這些副產品的產量較小,因此這些成分僅在當地市場銷售。

玉米乾磨工業的主要副產品是玉米粗粉,其澱粉含量高於大多數其他玉米副產品,但纖維和蛋白質含量較低 (Almeida et al., 2011)。因此,玉米粗粉可以作為豬飼料中的玉米替代品,且其營養消化率和代謝能濃度與玉米相當 (Almeida et al., 2011;Rojas et al., 2013)。

玉米乾碾工業主要用於生產乙醇,其副產品包括玉米酒糟 (DDGS),其澱粉含量低,但纖維含量與玉米胚芽粕相當。脂肪含量可能因溶解前去脂程度而異,從低於5%到高於10%不等 (Anderson et al., 2012)。玉米酒糟中大多數胺基酸的消化率低於玉米,而離胺酸的消化率有時可能較低,這是由於發酵或乾燥過程中的熱損傷所致 (Pahm et al., 2008;Kim et al., 2012)。玉米酒糟中的代謝能濃度據報告與玉米相似 (Pedersen et al., 2007b;Stein et al., 2009;Stein and Shurson, 2009),而且像許多飼料成分一樣,如果粒徑減小,代謝能則會增加 (Liu et al., 2012)。

玉米乾碾工業的其他副產品包括高蛋白乾酒糟和低脂玉米胚芽 (Widmer et al., 2007;Kim et al., 2009;Adeola and Ragland, 2012),但這些成分的供應量通常較低。玉米麩可能在濕磨和乾碾工業中生產,但在豬飼料中的使用一般較少 (Liu et al., 2014a)。

玉米副產品的蛋白質質量與豬隻的需求量相比略顯不足,因為離胺酸和色胺酸的濃度較低,但當與大豆粕和結晶型離胺酸與色胺酸結合使用時,可以製作平衡的日糧。玉米副產品中的纖維主要由纖維素和阿拉伯木聚醣組成 (Jaworski et al., 2015),玉米副產品中纖維的總消化率低於50% (Urriola et al., 2010)。許多玉米副產品中胺基酸的消化率通常低於玉米 (Almeida et al., 2011;Stein and Shurson, 2009)。

玉米副產品中的脂質消化率低於萃取的玉米油,通常在50%~75% (Kil et al., 2010;Kim et al., 2013),因此一些高脂玉米副產品的代謝能不如預期高 (Widmer et al., 2007;Liu et al., 2014a)。此外,減少DDGS中的脂肪並不總是減少代謝能 (Kerr et al., 2013),這可能是由於DDGS中的脂質消化率相對較低的結果。

儘管所有玉米副產品的鈣含量偏低 (Gonzalez-Vega et al., 2015;NRC, 2012),但磷含量相對較高。大多數玉米中的磷以植酸鹽形式存在,因此其消化率通常低於35% (Almeida and Stein, 2010, 2012;NRC, 2012;Rojas et al., 2013)。然而,發酵或水浸泡會釋放出大部分植酸鹽中的磷,因此濕磨工業和經發酵的DDGS其磷消化率在55%~80% (Almeida and Stein, 2010, 2012;Rojas et al., 2013;Widmer et al., 2007)。

麵包料

麵包料(Bakery meal)是食品工業的副產品,由無法銷售的麵包、餅乾、麵團、麵粉、蛋糕和其他產品組成 (Slominski et al., 2004)。由於產品組合的不同,麵包料的化學成分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脂肪含量範圍為4~12% (Arosemena et al., 1995;Slominski et al., 2004;見表11和表12)。

平均來說,麵包餐含有約12%的粗蛋白 (CP)、8%的脂肪、35~40%的澱粉和7~17%的中性洗滌纖維 (NDF) (Arosemena et al., 1995;Slominski et al., 2004;Almeida et al., 2011)。鈣的濃度低於0.20%,而磷的濃度約為0.50% (Arosemena et al., 1995;Almeida et al., 2011;Rojas et al., 2013)。麵包料中的大多數磷不是以植酸鹽形式存在,這可能是由於產品中小麥含量高以及在加工過程中進行了熱處理的結果 (Rojas et al., 2013)。大多數胺基酸 (AA) 在麵包料中的標準迴腸消化率 (SID) 為70%~80%,與一些玉米副產品如玉米酒糟 (DDGS)、玉米胚芽粕和玉米粗粉料相似 (Almeida et al., 2011;Casas et al., 2015)。

然而,離胺酸的消化率低於其他胺基酸,這最有可能是由於加工過程中的過熱所致 (Almeida et al., 2011)。麵包料中的代謝能 (ME) 濃度低於玉米,但接近於玉米粗粉料 (Rojas et al., 2013)。麵包料中的標準總腸道可消化磷 (STTD) 如果不使用植酸酶則報告為58%,如果在日糧中添加微生物植酸酶則為64% (Rojas et al., 2013)。

目前沒有任何研究報告顯示,豬飼料中可以添加多少麵包料,但由於其糖和脂肪濃度相對較高,麵包料通常是豬容易接受和消化的。使用麵包料配製日糧的最大挑戰是產品組成的變異性,以及相對較低的標準迴腸離胺酸消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