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首頁 > 專業文章 > 豬隻胚胎建立的成功方程式
豬隻胚胎建立的成功方程式
Date:2024/04/12
Tag:
豬隻胚胎發育
2

豬隻的胚胎發育是一個規律的例行程序。

在卵巢的卵泡發育過程中,卵子在排卵時成熟,達到第二次減數分裂的中期II。它們會沿著輸卵管遷移,在受精之前經歷分裂,進入子宮後成為4細胞階段。經過進一步的分裂,胚胎在第5天達到了囊胚階段,細胞分化為內細胞團而形成胚胎,及後來形成胎盤的第二個細胞群(Bazer等人,2001)。囊胚在第10天從透明帶中孵化出來,然後變成線狀形狀,並逐漸附著在子宮內膜上,通過子宮和滋養層微絨毛的交互穿插,形成絨毛膜胎盤。

在這一整個系列的事件中,子宮和胚胎之間的信號分子則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營養和血氣的傳遞發生在高度血管化的絨毛膜胎盤上,它分泌與子宮壁附著的基質分子、激素與生長因子。在植入時,子宮內膜表面積的競爭將影響胎兒未來的發育,因為胎盤在60天後幾乎不再增長,而胎兒的生長速率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懷孕第75-115天)最高。

胎兒的大腦發育涉及四個關鍵階段:神經元分化、增殖、遷移和突觸形成。在20-22天時,大腦分為五個原始區域:端腦、間腦、中腦、後腦和延髓。早期皮層發育始於此時,形成前板,隨後神經發生和神經元遷移增加。最快的神經發育發生在懷孕的第50天到出生後的第40天之間DickersonDobbing1967年)。胎兒的主要肌纖維在懷孕的35-55天內發育,而次級纖維則在55-95天之間形成Lefaucher等人,1995年)。大多數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出生時已經存在,但功能上仍未完全發育Le Dividich等人,2005年)。

在發育的每個階段,所有外部事件都可能影響發育過程。母豬的營養、壓力和健康狀況都可以改變發育中胎兒的營養供應和內分泌環境,通過表觀遺傳效應改變發育途徑Sinclair等人,2016年;Wu等人,2004年)。母豬排卵前的營養供應可能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及隨後的植入(Ferguson等人,2007年)。Foxcroft等人(2006年)強調了出生時小豬質量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影響小豬發育問題的時間點,在懷孕早期(27~35)就已相當顯著。高仔豬數對子宮空間的不利影響可能限制胚胎的肌肉發育,及懷孕後期胎兒能否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因此對小豬出生後的表現產生長遠的影響。

Wu等人(2004年)所述,母豬的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多可能會降低胎盤血流,損害胎兒生長,其可能是通過減少胎盤一氧化氮和多胺的合成而致。懷孕期間的非營養影響也可能使胎兒發育產生變化。其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因子是母豬的壓力,它可能損害胎兒的生長,並改變後代的免疫功能、緊迫反應和行為(Otten等人,2015年)。這些影響可能是來自胎盤促使母豬與胎兒間的內分泌有交互的作用,或者是因為胎盤功能、子宮血流和營養供應改變的間接影響(Fowden等人,2006年)。

研究得知,穿越胎盤屏障的母豬糖皮質激素可以影響豬胚胎組織的成熟和分化(FowdenForehead2004年;HarrisSeckl2011年)。其後果可能影響深遠,對後續的疼痛反應(Rutherford等人,2009年)、行為反應(Otten等人,2007年)、社交和母性行為產生負面影響(Jarvis等人,2006年)。一般而言,產前壓力會導致後代表現出更高的活動性,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軸的反饋調節被修改,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增強,並改變大腦邊緣系統,表現出更焦慮和情緒化的表型。懷孕中期和晚期的最敏感時期與胎兒HPA軸的成熟和免疫能力細胞的形成互相一致(Otten等人,2015年)。

通過了解營養性與非營養性的因子對於胚胎發育的影響,可以盡早擬訂相關的預防措施,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各項營養性策略外,畜舍環境的改善、生物安全與防疫計畫也都不可忽視,都必須納入養豬人的管理重點項目。

首頁 > 專業文章 > 豬隻胚胎建立的成功方程式
豬隻胚胎建立的成功方程式
Date:2024/04/12
Tag:
豬隻胚胎發育
2

豬隻的胚胎發育是一個規律的例行程序。

在卵巢的卵泡發育過程中,卵子在排卵時成熟,達到第二次減數分裂的中期II。它們會沿著輸卵管遷移,在受精之前經歷分裂,進入子宮後成為4細胞階段。經過進一步的分裂,胚胎在第5天達到了囊胚階段,細胞分化為內細胞團而形成胚胎,及後來形成胎盤的第二個細胞群(Bazer等人,2001)。囊胚在第10天從透明帶中孵化出來,然後變成線狀形狀,並逐漸附著在子宮內膜上,通過子宮和滋養層微絨毛的交互穿插,形成絨毛膜胎盤。

在這一整個系列的事件中,子宮和胚胎之間的信號分子則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營養和血氣的傳遞發生在高度血管化的絨毛膜胎盤上,它分泌與子宮壁附著的基質分子、激素與生長因子。在植入時,子宮內膜表面積的競爭將影響胎兒未來的發育,因為胎盤在60天後幾乎不再增長,而胎兒的生長速率在懷孕的最後三個月(懷孕第75-115天)最高。

胎兒的大腦發育涉及四個關鍵階段:神經元分化、增殖、遷移和突觸形成。在20-22天時,大腦分為五個原始區域:端腦、間腦、中腦、後腦和延髓。早期皮層發育始於此時,形成前板,隨後神經發生和神經元遷移增加。最快的神經發育發生在懷孕的第50天到出生後的第40天之間DickersonDobbing1967年)。胎兒的主要肌纖維在懷孕的35-55天內發育,而次級纖維則在55-95天之間形成Lefaucher等人,1995年)。大多數免疫系統的組成部分在出生時已經存在,但功能上仍未完全發育Le Dividich等人,2005年)。

在發育的每個階段,所有外部事件都可能影響發育過程。母豬的營養、壓力和健康狀況都可以改變發育中胎兒的營養供應和內分泌環境,通過表觀遺傳效應改變發育途徑Sinclair等人,2016年;Wu等人,2004年)。母豬排卵前的營養供應可能會影響卵母細胞的質量及隨後的植入(Ferguson等人,2007年)。Foxcroft等人(2006年)強調了出生時小豬質量的重要性,他們指出影響小豬發育問題的時間點,在懷孕早期(27~35)就已相當顯著。高仔豬數對子宮空間的不利影響可能限制胚胎的肌肉發育,及懷孕後期胎兒能否獲得充足的營養供應,因此對小豬出生後的表現產生長遠的影響。

Wu等人(2004年)所述,母豬的營養不良和營養過多可能會降低胎盤血流,損害胎兒生長,其可能是通過減少胎盤一氧化氮和多胺的合成而致。懷孕期間的非營養影響也可能使胎兒發育產生變化。其中一個被廣泛研究的因子是母豬的壓力,它可能損害胎兒的生長,並改變後代的免疫功能、緊迫反應和行為(Otten等人,2015年)。這些影響可能是來自胎盤促使母豬與胎兒間的內分泌有交互的作用,或者是因為胎盤功能、子宮血流和營養供應改變的間接影響(Fowden等人,2006年)。

研究得知,穿越胎盤屏障的母豬糖皮質激素可以影響豬胚胎組織的成熟和分化(FowdenForehead2004年;HarrisSeckl2011年)。其後果可能影響深遠,對後續的疼痛反應(Rutherford等人,2009年)、行為反應(Otten等人,2007年)、社交和母性行為產生負面影響(Jarvis等人,2006年)。一般而言,產前壓力會導致後代表現出更高的活動性,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軸的反饋調節被修改,交感神經系統的激活增強,並改變大腦邊緣系統,表現出更焦慮和情緒化的表型。懷孕中期和晚期的最敏感時期與胎兒HPA軸的成熟和免疫能力細胞的形成互相一致(Otten等人,2015年)。

通過了解營養性與非營養性的因子對於胚胎發育的影響,可以盡早擬訂相關的預防措施,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各項營養性策略外,畜舍環境的改善、生物安全與防疫計畫也都不可忽視,都必須納入養豬人的管理重點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