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頁 > 專業文章 > 豬飼料減少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技巧
豬飼料減少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技巧
Date:2024/09/09
Tag:
養豬,抗生素,飼養,耐藥性,病原體
pig_eatfood
鑑於目前的養豬知識和技術,要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是不可能的。 儘管如此,如何降低使用藥用抗生素是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正確的飼養和管理方法可以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病原體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被認為是人類醫學中極需關注的議題。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會在乳製品和蛋品中被發現抗生素的殘留。 這是產生抗藥性細菌傳播給人類的媒介之一。豬肉中抗生素殘留的發生率很低,但會因地理區域而異。大多數國家可接受降低細菌抗藥性風險的做法是減少人類或是乳、肉、蛋品生產中所使用的抗生素。 完全禁止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是極端的作法,因為忽略了被病原體感染的動物福利。 因此,為了減少在乳、肉和蛋品生產中使用抗生素,應更注重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飼養豬隻時減用抗生素是解決耐藥性病原體出現的方法。照片:Henk Riswick

減少豬肉生產中抗生素的使用是一個重要目標,有助於解決導致人類疾病和死亡的細菌產生抗藥性問題。 當然,有些動物可以在無使用抗生素的條件下飼養直到上市。然而這通常是指牧場中不需要抗生素治療的一部分動物, 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含抗生素」。飼養豬隻而不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是忽略了以下事實:有些豬需要預防性治療才可從疾病中恢復並存活下來, 而使用抗生素後將不再符合「無抗生素」的標準。

定義成本要求

在豬肉生產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是可能的。但是,要實現此目標,需要定義成本並明確目標。 使用抗生素的目標原本是維持動物福利和減少大眾的食品成本。然而, 減少豬肉生產中使用抗生素的唯一目的,是降低人類和動物病原菌的抗藥性。

我們目前對無抗生素生產的知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飼養成本是佔大部分的。例如,Main等人(2010)比較無使用抗生素生產(AFP)和常規管理。 無使用抗生素系統中有108,000頭豬,常規系統中有611,000頭豬;所有豬都來自同一母豬生產鏈。與常規生產相比,無使用抗生素豬離乳5天後給予素食飼糧並給予多種疫苗和活動空間。正如預期的,生長效率較差且死亡率較高。 研究人員計算得出,AFP增加的成本為每頭豬約11美元,而且大部分成本是在豬達到23kg之前所累積的。在生長肥育期結束前, 兩者系統的生長效率都很相似。另一項研究得出:根據當前投資、表現和花費變化,生產成本將增加14%至21%。
減少豬肉生產中的抗生素使用涉及多種科學方法。照片:Henk Riswick

減少抗生素使用量(RAU)和AFP生產系統的大量分析都得出相同的結論–死亡率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長期使用RAU和AFP必須穩定將成為永續發展的重點。

抗生素的使用和養豬管理

在豬肉生產中實現RAU需要許多科學的方法,涉及到遺傳學、健康管理、畜舍建築工程設計和操作、畜牧產業和營養學。 最重要的是增強畜舍的衛生,包括更好的生物安全。減少豬對病原體數量的接觸以及接觸的頻率和強度,是成功的關鍵。

在北美,人們普遍認為RAU僅在豬沒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病毒(PRRSv)時才真正有效。該病毒的存在使RAU更加難以實施。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我們對豬隻生理學和免疫學的了解,這種限制可能不再那麼重要了,但目前為止它仍被認為是RAU成功的關鍵。 利用批次分娩作為減少豬群內年齡差距已是普遍的做法,從而提高了工作人員控制病原體的暴露。 批次分娩同時還可以讓牧場達到成功的關鍵,即是在固定的空間內不混養不同年齡的豬隻。

過去十年的經驗表示注重新生仔豬和離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是成功RAU重要的第一步。 在病原體暴露或生病之前為動物實施針對性的疫苗接種計劃以提供保護力。由於已知早期治療是最有效的, 所以這也代表著在早期發生疾病時進行個體抗生素或其他的治療方法是有效的。

採用RAU可能會需要增加離乳的年齡, 因為眾所周知,傳統的3週離乳會使仔豬在生理條件最差的情況下迫使仔豬面臨社會化、營養和免疫的壓力。 需要建立一個隔離的病豬區,一旦發現有生病跡象的動物,就必須將其轉移到該位置。這有助於減輕其他健康動物接觸感染的壓力。 最後,則必須針對該區域中的所有動物進行治療時,可以考慮透過飲用水作為治療的方法。其 可比藉由飼料添加抗生素更快進行治療,並且可將抗生素的使用量減少到最低限度。

抗生素的使用和豬隻飼糧

日糧的配方和組成是RAU系統的關鍵,因為飼料會使豬容易消化不良,並且可以為豬隻在運送時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效果。 豬隻飼糧的成份功能性將超越傳統上對營養和適口性的考量;成份必須包括所謂的「功能性」, 因為它們與腸道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微生物、氧化壓力和免疫功能有關。
大豆粕給營養學家帶來了一些難題。 在北美,通常第1階段和第2階段的日糧中使用的大豆粕濃度分別為15%和20%, 因為某些蛋白(例如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對腸道組織和免疫系統具有免疫作用。 大豆粕中的甘胺酸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佔蛋白質中的65-80%。因此在離乳仔豬飼糧中會使用其他的蛋白質來源,例如酶處理的大豆粕、發酵的大豆粕、魚粉和酵母蛋白等。 目前已知的是,當豬在4週齡或更長時間離乳後,它們對大豆蛋白的敏感性會下降。 在RAU系統中,可能需進一步限制大豆粕的含量,以最大程度降低對剛離乳仔豬的腸道健康壓力,否則離乳年齡必須增加。

減少營養性壓力

除了考慮各個成份的功能性以外,還需考慮配方飼糧中可能帶給仔豬營養性壓力的可能,尤其針對仔豬的腸道組織。 眾所周知,飼糧中的蛋白質過多會促使離乳仔豬的下痢。因此,建議使用低蛋白飼糧。 單個胺基酸也可能對離乳仔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產生影響。麩醯胺酸和麩醯胺酸鹽都是腸細胞的有效能量來源, 並已被證實在仔豬飼糧中具有價值,特別是針對減少離乳時常見的腸道萎縮現象。 但是,實際改善豬隻的生產性能實驗結果並不一致,因此補充麩醯胺酸/麩醯胺酸鹽尚未成為一種普遍的商業做法。 丙胺酸和甘胺酸會刺激仔豬釋放抗分泌因子-提供仔豬抗下痢的保護性因子,同樣的它們也還沒有常規性的添加到商業飼糧中。

事實證明,添加2.4至3g / kg的氧化鋅且不超過2週的時間,可控制離乳後仔豬的下痢(PWD)。第二週應將氧化鋅的添加濃度降低50%, 以達到最佳的豬隻表現。RAU系統中還使用了有機酸,例如檸檬酸、富馬酸、丙酸、甲酸、乳酸和苯甲酸。 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這代表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產品的作用以及最有效的使用方式。但是有機酸是RAU系統下最常用的飼料添加劑之一。

飼料用益生菌(DFM),以前稱為益生菌,包含活的、有活性的細菌-通常為產生乳酸的菌種、芽孢桿菌和酵母菌。 目前已顯示它們會削弱病原體對腸壁的附著力並抑制細菌毒素的產生。益生元是飼料的成分,通常不能被豬隻消化, 但可以提供給微生物群的繁殖利用,包含乳酸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以競爭性地抑制病原體。

營養品的好處

豬隻飼糧中添加外源酵素通常是為了分解部分在單胃環境中無法消化的成份。但是人們日益認識到, 某些酵素可能不僅在飼糧消化率具有改善效果,同時在生長方面亦是如此。眾所周知,使用傳統的實驗方法很難探討死亡率, 因為除非使用大量的動物,否則通常很難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但是,Hanor公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木聚醣酵素濃度的增加, 死亡率線性降低。實驗中使用2124頭豬,死亡率從3.99%降低到2.39%,該差異的P值也僅為0.175。這使得營養學家迅速的了解飼糧中纖維的作用。顯然,不同的纖維對豬的腸道有不同的影響。

此外,效果取決於纖維類型和對應的病原體。不溶且發酵不良的纖維往往會增加通過率,並且可能會對腸壁產生磨蝕作用。 這兩種因素都可以藉由阻止病原體粘附到腸道,從而降低下痢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相反的,可溶性和發酵性更高的纖維似乎對腸道產生了益生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嚴重的下痢,而在大腸桿菌症的情況下, 更可發酵的纖維是優先的選擇。


首頁 > 專業文章 > 豬飼料減少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技巧
豬飼料減少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技巧
Date:2024/09/09
Tag:
養豬,抗生素,飼養,耐藥性,病原體
pig_eatfood
鑑於目前的養豬知識和技術,要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是不可能的。 儘管如此,如何降低使用藥用抗生素是一個共同的目標,而正確的飼養和管理方法可以幫助實現這個目標。

病原體對於抗生素的抗藥性已被認為是人類醫學中極需關注的議題。一個相關的問題是:會在乳製品和蛋品中被發現抗生素的殘留。 這是產生抗藥性細菌傳播給人類的媒介之一。豬肉中抗生素殘留的發生率很低,但會因地理區域而異。大多數國家可接受降低細菌抗藥性風險的做法是減少人類或是乳、肉、蛋品生產中所使用的抗生素。 完全禁止在動物中使用抗生素是極端的作法,因為忽略了被病原體感染的動物福利。 因此,為了減少在乳、肉和蛋品生產中使用抗生素,應更注重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飼養豬隻時減用抗生素是解決耐藥性病原體出現的方法。照片:Henk Riswick

減少豬肉生產中抗生素的使用是一個重要目標,有助於解決導致人類疾病和死亡的細菌產生抗藥性問題。 當然,有些動物可以在無使用抗生素的條件下飼養直到上市。然而這通常是指牧場中不需要抗生素治療的一部分動物, 因此可以認為是「不含抗生素」。飼養豬隻而不使用抗生素的方法是忽略了以下事實:有些豬需要預防性治療才可從疾病中恢復並存活下來, 而使用抗生素後將不再符合「無抗生素」的標準。

定義成本要求

在豬肉生產中減少抗生素的使用是可能的。但是,要實現此目標,需要定義成本並明確目標。 使用抗生素的目標原本是維持動物福利和減少大眾的食品成本。然而, 減少豬肉生產中使用抗生素的唯一目的,是降低人類和動物病原菌的抗藥性。

我們目前對無抗生素生產的知識和了解的基礎上,飼養成本是佔大部分的。例如,Main等人(2010)比較無使用抗生素生產(AFP)和常規管理。 無使用抗生素系統中有108,000頭豬,常規系統中有611,000頭豬;所有豬都來自同一母豬生產鏈。與常規生產相比,無使用抗生素豬離乳5天後給予素食飼糧並給予多種疫苗和活動空間。正如預期的,生長效率較差且死亡率較高。 研究人員計算得出,AFP增加的成本為每頭豬約11美元,而且大部分成本是在豬達到23kg之前所累積的。在生長肥育期結束前, 兩者系統的生長效率都很相似。另一項研究得出:根據當前投資、表現和花費變化,生產成本將增加14%至21%。
減少豬肉生產中的抗生素使用涉及多種科學方法。照片:Henk Riswick

減少抗生素使用量(RAU)和AFP生產系統的大量分析都得出相同的結論–死亡率是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因此長期使用RAU和AFP必須穩定將成為永續發展的重點。

抗生素的使用和養豬管理

在豬肉生產中實現RAU需要許多科學的方法,涉及到遺傳學、健康管理、畜舍建築工程設計和操作、畜牧產業和營養學。 最重要的是增強畜舍的衛生,包括更好的生物安全。減少豬對病原體數量的接觸以及接觸的頻率和強度,是成功的關鍵。

在北美,人們普遍認為RAU僅在豬沒有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病毒(PRRSv)時才真正有效。該病毒的存在使RAU更加難以實施。 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我們對豬隻生理學和免疫學的了解,這種限制可能不再那麼重要了,但目前為止它仍被認為是RAU成功的關鍵。 利用批次分娩作為減少豬群內年齡差距已是普遍的做法,從而提高了工作人員控制病原體的暴露。 批次分娩同時還可以讓牧場達到成功的關鍵,即是在固定的空間內不混養不同年齡的豬隻。

過去十年的經驗表示注重新生仔豬和離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是成功RAU重要的第一步。 在病原體暴露或生病之前為動物實施針對性的疫苗接種計劃以提供保護力。由於已知早期治療是最有效的, 所以這也代表著在早期發生疾病時進行個體抗生素或其他的治療方法是有效的。

採用RAU可能會需要增加離乳的年齡, 因為眾所周知,傳統的3週離乳會使仔豬在生理條件最差的情況下迫使仔豬面臨社會化、營養和免疫的壓力。 需要建立一個隔離的病豬區,一旦發現有生病跡象的動物,就必須將其轉移到該位置。這有助於減輕其他健康動物接觸感染的壓力。 最後,則必須針對該區域中的所有動物進行治療時,可以考慮透過飲用水作為治療的方法。其 可比藉由飼料添加抗生素更快進行治療,並且可將抗生素的使用量減少到最低限度。

抗生素的使用和豬隻飼糧

日糧的配方和組成是RAU系統的關鍵,因為飼料會使豬容易消化不良,並且可以為豬隻在運送時提供某種程度的保護效果。 豬隻飼糧的成份功能性將超越傳統上對營養和適口性的考量;成份必須包括所謂的「功能性」, 因為它們與腸道組織的結構和功能、微生物、氧化壓力和免疫功能有關。
大豆粕給營養學家帶來了一些難題。 在北美,通常第1階段和第2階段的日糧中使用的大豆粕濃度分別為15%和20%, 因為某些蛋白(例如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對腸道組織和免疫系統具有免疫作用。 大豆粕中的甘胺酸和大豆球蛋白含量佔蛋白質中的65-80%。因此在離乳仔豬飼糧中會使用其他的蛋白質來源,例如酶處理的大豆粕、發酵的大豆粕、魚粉和酵母蛋白等。 目前已知的是,當豬在4週齡或更長時間離乳後,它們對大豆蛋白的敏感性會下降。 在RAU系統中,可能需進一步限制大豆粕的含量,以最大程度降低對剛離乳仔豬的腸道健康壓力,否則離乳年齡必須增加。

減少營養性壓力

除了考慮各個成份的功能性以外,還需考慮配方飼糧中可能帶給仔豬營養性壓力的可能,尤其針對仔豬的腸道組織。 眾所周知,飼糧中的蛋白質過多會促使離乳仔豬的下痢。因此,建議使用低蛋白飼糧。 單個胺基酸也可能對離乳仔豬的健康和生產性能產生影響。麩醯胺酸和麩醯胺酸鹽都是腸細胞的有效能量來源, 並已被證實在仔豬飼糧中具有價值,特別是針對減少離乳時常見的腸道萎縮現象。 但是,實際改善豬隻的生產性能實驗結果並不一致,因此補充麩醯胺酸/麩醯胺酸鹽尚未成為一種普遍的商業做法。 丙胺酸和甘胺酸會刺激仔豬釋放抗分泌因子-提供仔豬抗下痢的保護性因子,同樣的它們也還沒有常規性的添加到商業飼糧中。

事實證明,添加2.4至3g / kg的氧化鋅且不超過2週的時間,可控制離乳後仔豬的下痢(PWD)。第二週應將氧化鋅的添加濃度降低50%, 以達到最佳的豬隻表現。RAU系統中還使用了有機酸,例如檸檬酸、富馬酸、丙酸、甲酸、乳酸和苯甲酸。 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這代表需要進一步了解此類產品的作用以及最有效的使用方式。但是有機酸是RAU系統下最常用的飼料添加劑之一。

飼料用益生菌(DFM),以前稱為益生菌,包含活的、有活性的細菌-通常為產生乳酸的菌種、芽孢桿菌和酵母菌。 目前已顯示它們會削弱病原體對腸壁的附著力並抑制細菌毒素的產生。益生元是飼料的成分,通常不能被豬隻消化, 但可以提供給微生物群的繁殖利用,包含乳酸桿菌屬和雙歧桿菌屬,以競爭性地抑制病原體。

營養品的好處

豬隻飼糧中添加外源酵素通常是為了分解部分在單胃環境中無法消化的成份。但是人們日益認識到, 某些酵素可能不僅在飼糧消化率具有改善效果,同時在生長方面亦是如此。眾所周知,使用傳統的實驗方法很難探討死亡率, 因為除非使用大量的動物,否則通常很難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差異。但是,Hanor公司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木聚醣酵素濃度的增加, 死亡率線性降低。實驗中使用2124頭豬,死亡率從3.99%降低到2.39%,該差異的P值也僅為0.175。這使得營養學家迅速的了解飼糧中纖維的作用。顯然,不同的纖維對豬的腸道有不同的影響。

此外,效果取決於纖維類型和對應的病原體。不溶且發酵不良的纖維往往會增加通過率,並且可能會對腸壁產生磨蝕作用。 這兩種因素都可以藉由阻止病原體粘附到腸道,從而降低下痢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相反的,可溶性和發酵性更高的纖維似乎對腸道產生了益生元的作用,從而減輕了嚴重的下痢,而在大腸桿菌症的情況下, 更可發酵的纖維是優先的選擇。